新闻动态

谢逢春山水画:传统符号的当代转译与精神回应

发布时间:2025-09-04     作者:   点击:[]

艺术家简介

   谢逢春,1962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。祖籍湖南省耒阳市。1985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。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期中国画研究班。200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油画研究生班。

  社会任职

现为必威官网副教授

现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

中国工业版画研究院研究员

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艺术委会会员

中国湖北美术家协会会员

湖北省高教育学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

湖北省十堰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

十堰工业版画研究院院长

湖北省十堰市武当画院副院长

谢逢春的山水画,并非对传统山水范式的简单复刻,而是以水墨符号的解构与重组为核心,在传统笔墨韵味与现代艺术观念的交融中,传递超越山水表象的精神内涵。这种创作路径延续了他一贯的艺术思维,也让其山水画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具备鲜明的独特性。

▲谢逢春 《神农架系列》纸本彩墨

▲谢逢春 《神农架系列》纸本彩墨

山水新构

动静相宜

传统山水画多以“平远”“深远”的空间布局呈现自然的和谐宁静,谢逢春则打破这一常规。

他将山水的核心元素——山峰轮廓、水纹形态、树木肌理——进行拆解与重构:或近距离放大局部元素,如《秦巴初雪》中,简化的山体线条与墨色浓淡形成对比,通过元素的跳跃排列构建不均衡画面,这恰是对“阴阳相生”哲学的现代演绎——以“动”的视觉张力打破传统山水的“静”,让画面既保留水墨的温润,又兼具冲击感。

▲谢逢春 《秦巴秋思》42×42㎝ 纸本彩墨

▲谢逢春 《汉水碧波图》42×42㎝ 纸本彩墨

或在远距离图式中保留传统山水框架,如《大岳》的近山远水结构,但融入版画式的块面切割手法,让传统山水元素与现代空间观念碰撞,实现“古今融合”。他不刻意复刻自然生态,而是借山水符号探讨人与自然的精神关系,使山水画从“描绘自然”升华为“表达对自然的精神感知”,区别于传统山水的写实或抒情,更具哲理性。

▲谢逢春 《神农架系列》纸本水墨

山水之韵

链接自然

当代都市人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,与自然直接接触减少,对山水的审美已从“观赏自然之美”转向“寻求精神寄托”。谢逢春的山水画以“以形写神”为原则,摒弃传统山水的亭台楼阁等繁复符号,用简约造型与灵动线条传递山水神韵。

▲谢逢春 《溪》42×42㎝ 纸本彩墨

如《溪》中,线条或顿或断、或虚或实,像自然韵律般跳跃,仅以简洁水墨语言捕捉溪水的灵动与山体的厚重,既避免了传统山水繁复构图带来的视觉负担,契合都市人对“轻审美”的偏好,又能让观者在简约画面中静下心来,感受山水背后的精神力量,缓解都市生活的精神焦虑,成为当代人连接自然、净化心灵的媒介。

▲谢逢春 《神农架系列》纸本彩墨

▲谢逢春 《神农架系列》纸本彩墨

市场潜力

价值稳定

谢逢春山水画的市场价值,正源于思想独特性与时代性的结合。

学术层面,作品多次入选重要展览,《大岳》系列参与“新华名家-林泉高致”展,《秦巴春色》等作品在多地展出,获湖北美院教授等专业人士认可,认为其“激活了传统精神的当代生命力”。

▲谢逢春 《深山木屋》42×42㎝ 纸本彩墨

▲谢逢春 《神农架远望图》42×42㎝ 纸本彩墨

收藏层面,作品被恭王府、湖北省美术馆等权威机构收藏,部分作品参与保利、翰海等知名拍卖,还入选新加坡、德国等国际巡回展,被德国政府等海外机构收藏,形成国内外市场的双重认可。这种市场表现并非依赖“山水”题材的传统热度,而是因为作品既承载中国水墨的文化厚重,又具备当代艺术的创新表达,满足了收藏市场对“有思想、有时代性”作品的需求,市场潜力稳定。

▲谢逢春 《神农架早春》42×42㎝ 纸本彩墨

谢逢春的山水画,以独特思想内核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——既不脱离水墨艺术的文化根脉,又精准回应当代人的精神与审美需求。这使其不仅在艺术创作上实现突破,也在市场层面获得持续认可,成为当代水墨山水画领域极具代表性的实践。

▲谢逢春 《神农架春色》42×42㎝ 纸本彩墨

·END·


下一条:我校在第十三届未来设计师·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喜获佳绩